話說那天去享用[龍潭]Roadies cafe 之前
有先打電話給老闆娘
問她餐廳附近有啥景點可去
老闆娘說:石門山.三坑老街.石門水庫........都在餐廳附近
於是我和我的阿納達就先來到三坑~~
遊三坑老街之前,看到沿路都有指標往"三坑自然生態公園"
我們就先往公園駛去
經過一段鄉間小路之後
突然眼前一片豁然開朗~~嘿~~嘿~~公園到啦~~
以下文章資料引用:http://www.longtan.gov.tw/travel_1_1_b1.aspx
生態公園位於二段潭,沿路會經過米輪,經過米輪,從立益砂石場旁的道路進入,沿路皆是石子路,車行大約2、3分鐘即可到達生態公園。進入生態公園後,視野頓時遼闊了起來,映入眼簾的美景,身心舒暢了起來,生態公園全區採用生態工法,以減少人為的破壞環境,真是休閒的好去處。自然生態公園是佔地三點八公頃,整個公園植栽綠化,並且規劃休憩公園及自行車道。
公園內的步道完全少用水泥,減少人為的破壞,可以說是符合生態保護的理念
。而排水系統雖然是使用石頭堆砌而成,再加上少許的水泥為輔,不像外面一般的排水溝是全是水泥製成的,而在公園內也大量種植花草樹木,花草樹木以當地的原生樹種為主。生態公園位於米輪的不遠處,當彎進不起眼的小路時,沿途都是石子,到達目的地時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,自然生態公園的面積三點八公頃,整個公園植栽綠化,並且規劃休憩公園及自行車道,風不停的吹著,水面也激起漣漪,配合著人造拱橋及整體造型規劃,讓來此的民眾能夠充分的舒展自己身心。
符合生態保護的排水系統
園區內木製拱橋
古色古香的休憩涼亭也是木製的喔~~
非假日的關係,遊客粉少
拍起來的風景特別美麗~~
從公園旁邊的堤防上看石門水庫
接著來到三坑老街~~
資料引用http://www.longtan.gov.tw/travel_1_1_a3.aspx
三坑子為一河階地形,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,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,三坑子地名是由三條的小坑得名,位於北邊是『鴨母坑』,中央則是『火劫尾坑』,而位於南邊則是『蔗部坑』。三坑子的起源至少可以推溯在康熙年間陸細番對於龍潭的開發,最早開發的地區,首推臨近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,直到乾隆九年(西元1744年)才有漢民移居在此,並且建立的永福宮,就是現在的三坑村。 早年的三坑子在沒有陸運的開展時候,所有的貨運一切皆是仰賴水運,透過大漢溪的水利之便,在三坑子集貨站的物品,一部分可以將運輸到國外去,一部分物品也可直接從三坑仔送到新莊、萬華,甚至於大稻埕、淡水等地,在此情形之下,三坑子逐漸發展成了商業街屋,當時的街屋的風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坑街屋。
黑白洗
三坑老街是台灣最短的老街
走路不用2分鐘就走完啦~~
今天是非假日,7.8間店舖都沒開
資料引用http://www.longtan.gov.tw/travel_1_1_d2.aspx
當時的三坑老街以永福宮為信仰的中心,可以說是整個聚落的核心,老街聚落幾乎全是商店,在廟前有一廣場,是老街中最大的活動空間,每天幾乎都會有茶及日用雜貨的交易。以前在大漢溪河道水深時,船隻可以航行到三坑,因此三坑是早年客家族群貨品的集散中心,不論是關西、竹東,還是新埔、楊梅、湖口的貨物都會利用三做為中繼站。運至三坑的貨物,部分是運到大溪拼船出貨,部分可至萬華、淡水,甚至可以運至國外,所以當時水運相當發達,也因此當年的三坑相當的繁榮,也產生了商業型態的三坑老街。 | |
曾幾何時,三坑老街沒落了,繁華的景象不再,多半是因為桃園大圳的修築,使大漢溪水位的下降,加上陸路及鐵路的開通,讓三坑吃足了苦頭,再加上石門水庫的庫建攔截了大漢溪的水,至此可以註定水運的停擺,也因為如此有禁建及水源保護區的限制,使得三坑多年來一直無法改建,保留了原有的景象。 |
資料引用:http://www.longtan.gov.tw/travel_1_1_d2.aspx
民國前八十七年村民創建永福宮,當時供奉三山國王,以保護居民的安全,因為當時開始開墾
,水土不服,而且有瘧疾,再加上附近的大平山上有土著生蕃,時常會出現在村裡,獵取人頭來供奉他們的祖先,所幸由於神靈庇佑,加上村民守望相助,共同防禦,土著生蕃不在下山害人,人們因此過得安居樂業的生活。
永福宮遷移了三次,部分因為廟宇狹窄簡陋,部分是因為地理位置不佳,最後還是遷回了永福宮的現址。
在路旁看到難得一見的插秧景象
龍潭石管局大草坪
很適合帶小朋友來玩喔~~
裡面種植大量的樹木,修剪得粉漂亮(像耶誕樹那種,呵呵~~我不知道它叫啥)
還有一棵大榕樹
三坑老街本身有點無趣
倒是他附近的景點很多都很棒
這次錯過的大平紅橋. 米輪. 青錢地..............就下次再造訪囉~~~